欢迎访问杭州西山行户外俱乐部
客服热线: -

杭州西山行户外俱乐部

心有山水不造作 静而不争远是非 且停且忘且随风

心灵深处的静谧之地—中国畲乡之窗 [复制链接]

180****1038 11511 1
180****1038
话题: 110
回复: 112
楼主

想必说到畲族,很多人都有所耳闻,但对于畲族的渊源却知之甚少。畲族是个游耕民族。缘起于广东潮汕凤凰山,当时有个传说是关于三 公主和忠勇王的浪漫爱情故事。畲族一路跋涉,后历时1000多年,跨越多个省区最终定居于山中小城景宁,这远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末五季初期,1000多年来,注重耕读风尚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,称杆,竹杆。旧时曾有古樟迎客、澄潭印月、龙岗叠翠、成美廊桥等旧十景。

大均作为畲族最为代表性的村子之一。就像一道供外地人观望欣赏对畲族历史入门的一个窗口,故得名“中国畲乡之窗”。

没有什么比来一场旅行更能抚平内心的浮躁和不安,如果有,那就来两场。生活总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将面对什么,出去走走收拾好自己的心情,才能更好的继续前行。大均离县城很近。坐5块钱的城乡大巴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。

天气开始渐渐转凉,已是入秋,我来的这天没有太阳,天一直阴着。整个天空仿佛灰暗了许多。偶尔风吹来有阵阵凉意。站在用烫金字体写着“畲乡之窗”几个大字的大门口前,久久凝望着。仿佛像探望一个许久未曾谋面的老友。青藤爬满一旁高立的石块,依旧是那个金 属的铁栅栏,柱子中间的红色灯笼依旧红的鲜艳。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,仿佛在跟我招手。从这道门走进去,便算是真正的进入了桃源的入口。等待着我一点一点的去重拾回忆。一年四季。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你。依旧是我温暖的守候和不离不弃的港湾,总能轻易抚平我心中的繁琐。

游客集散中的织女依旧挺立在那里,不管接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。她还是老样子,勤劳古朴的模样。尤见织女雕像后面有几个老人家在那里拍照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是不是等我老了,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到处走走到处看看,不为生活所负累。做一个闲散的老人,走遍祖国山川,望断天涯路。

园子靠近溪边的地方有四块模样各异的石块,上刻“浮伞仙漂”几个大字。旁侧有条小路直通溪边。如果在大均玩过漂流的人都知道,需要乘车坐到一个名叫梅花于的地方,哪里地势落差比较大。从哪里漂流直下会比较刺激。浮伞仙渡也是因当地的漂流而得名。喜欢嬉戏玩水的游人旅客倒是可以不妨一试。

从这里穿过便是大均古街,许是因为入了秋的天,路上的游人甚少。道路两旁的多人自行车也显得萧索的凄凉。安静的停靠在马路旁边。走到马路的尽头,眼见一颗高大挺拔的唐樟。传说是畲族搬迁到此的时候再种下的,故名唐樟,历时已经上千年,是村中年纪最大的“老人”。它的枝丫交错着伸张开来。枝上又结枝叶,向着各个方向延展开来。许是入了秋,叶子开始有点淡淡的泛黄。树干上爬满青苔。灰黑色的树身上裸露出红色的树皮。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长满褶皱的皮肤。印证着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烙印。

唐樟对面便是一个很大的舞台,整个舞台布置的红艳艳的很喜庆。舞台上没有人表演,台下却聚集了一群身着骑行装的骑行爱好者在此取景拍照。

往里走,便是此处的古民居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色土房子,间或排列着几栋白色的房子,檐角轻轻上扬。墙上很干净,白的一尘不染,像洗的发白的衬衣。在配以木质的隔窗,漆着红色柱身的木柱、浑然天成。家家户户门口挂着一个红色的灯笼,那种井然有序的感觉非常的赏心悦目。路过一个店名为奇石奇缘的小店,门口形态各异的木桩和奇形怪状的石头吸引了我的视线。店主人在几个木桩中间种上绿植,倒是却有它独特的味道。

天微微有点亮堂,继续前行,脚下平整的水泥路也变成了铺满鹅卵石的石子路。旁侧的民居皆是有着明清风格的建筑,那黑色的屋顶,棕色木质的窗格在配以鹅卵石堆砌的围栏。那种江南小院风情仿佛在映衬着这个似水柔情的地方。一个院子里用原木搭建着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廊架和座椅,闲暇时光,坐在这样的地方小憩,与好友举杯对饮也是人生一大乐事。

远远的便看到一个三门的木质牌坊,牌坊旁边还有颗树,衬着木质牌坊与远处雾霭连连的远山仿佛连成了一个画作。在牌坊底下抬头观望。用浮雕写着大均古街几个大字。字是黑色的,底下的牌子也是黑色的不注意看却是注意不到,不知是否时间久了落了漆。

途径李氏宗祠,锈迹斑斑的几扇门上已经落了漆,门前爬满青苔。路过一个畲艺坊,里面摆满了畲族风情的布鞋以及布包等饰品。店里昏黄的灯光打在桌子的饰品上,有一种古旧的味道。

古居里时长能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农家乐。木质的大门前总会修饰一番家家户户门口都设有一处廊架,架子上摆满了花花草草出落的非常好看。便如同村子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样一样向前延展开来。整个古街里你时常能看到底下由石块堆砌而成的房子,上半部分用白色的漆刷的特别亮堂。突然让我想起老家的房子也是这般结构。好像已经很多年没有在踏上那一片故土,除了有小时候的满满回忆。心中顿时倍感亲切。走在乡间小路上,顿时倍感轻松,所有的烦恼仿佛就在这一刻都消散了。

慢慢的游荡,长长的古街终究在其拐八绕后临近了终点。从哪里出来,整个视眼便开阔起来。靠近溪边有一座浮伞祠。左右两侧的木门上已经严重落了漆,白色的墙上也都是斑驳的印记。它供奉的便是当时持着伞自渡的马夫人。乡里的人由于受到她的庇在洪灾中得以生还,故建此祠。

祠堂旁边有条大桥通往对岸,站在桥边观赏着桥下的风景,吹着风,心中一片释然。底下是成片的芦苇荡,长势极高,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整个溪边,仿佛把岸边团团包围起来。颜色有些泛黄,许是入了秋的缘故。溪水倒是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,一往无前的向前奔流去。

河对岸就是泉坑村。走到泉坑村的时候,太阳出来了,阳光打在叶子上,落下她的倒影,我慢慢的沿着村子里的绿道向前行走,边走边捕捉镜头下的美景。一往无前的向前,去拥抱如歌的岁月和不可辜负的青春。

评论请先登录注册
精彩话题推荐
绑定手机
×
图片验证码